源起研究|航空發動機產業坡長雪厚,將迎歷史性發展機遇
航空發動機技術是大國地位和綜合國力的體現,是現代航空技術的戰略制高點,是現代國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十四五”我國開啟軍機放量,對發動機的需求激增、商用航空發動機年均千億市場亟需自主可控,預計航空發動機產業具備長周期的成長性,其中“十四五”復合增速約20%-25%。
同時,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以高速移動通信技術(5G/6G)和人工智能技術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到來。新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所擁有的巨大潛能,將對發動機的設計、制造、保障等全生命周期產生巨大影響,發動機產業模式也將發生巨大改變。
01 航空發動機產業格局分析
從國際市場來看,我國航空發動機研制能力較世界先進水平仍有差距、航空發動機發展水平滯后于航空裝備發展需求,不能完全滿足軍民用市場需求,航空發動機產業的國際格局仍未發生根本變化。
軍用領域方面,美國、歐洲均在實施新一代航空發動機科技發展計劃,以保持技術領先優勢,武器裝備遠程精確化、智能化、隱身化、無人化趨勢化更加明顯。另外,中國各類型軍機數量少于美國,且先進機型、戰略機型缺乏。
圖 | 中美各類軍機數量對比(來源:浙商證券)
在民用航空領域,GE、普惠、羅羅、賽峰等企業繼續維持行業寡頭壟斷的發展格局,更大的函道比、更大的增壓比,更加智能的的發動機控制系統和混電/全電推進系統正在成為未來發展方向。總體來看,智能化、增材制造等將成為未來技術發展方向,市場需求不斷向高性能、高穩定性產品轉移。
從國內市場來看,國內航空動力裝備將形成一、二代機加速淘汰,三代機批量穩定交付、四代機研制、五代機預研加速的局面,為公司軍用航空發動機產品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來源:《中國商飛公司市場預測年報2020-2039》、中國民航局網站、民航休閑小站等
黨的十九大提出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提出力爭到 2035 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國防和軍隊建設新形勢對航空武器裝備建設和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提出更高要求。我國國防建設已經從維護傳統安全向維護國家綜合安全和戰略利益拓展,進入了構建新型國防和國家安全體系的關鍵時期,裝備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主場,快速發展必將成為未來的主旋律。
非航空產品及其他業務方面,傳統非航空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面臨著較大市場壓力,在研產品距離市場化目標尚有一定差距,短期內難以有效支撐公司非航空產業發展。“十四五”期間,部分上市公司業務有可能迎來更大機遇,但隨著更多航空發動機生產制造企業進入產業鏈,行業競爭日益激烈。
02 雪厚坡長,中國航天發動機行業方興未艾
航發產業鏈主要由設計研發、加工制造、運營維修三大環節構成;加工制造環節又可細分為原材料、中游零部件及分系統、下游整機。受益于“國產替代”以及“小核心大協作”,營收整體增速快于行業,預計“十四五”末營收有望達到“十三五”末的4倍以上,凈利潤增長快于營收。
航空發動機產業坡長雪厚,渦扇發動機是當前主流,該領域的產品生命周期長;衍生化發展模式回報周期長。
圖 | 航空發動機分類(來源:《飛機飛行原理3D動態圖展示》、浙商證券等)
我國航發產業正在奮起直追,整個發動機市場方興未艾,重點型號全面開花。浙商證券研究數據顯示,預計2021-2035年,我國航空發動機軍發整機市場接近1.5萬億,年均接近1000億元人民幣。
圖 | 軍用航空發動機市場預測(來源:《World Air Forces 2021》、GE公司官網、浙商證券研究所等)
我國民用航空發動機市場,2021-2039年商發整機市場超2萬億,年均超1,000億元人民幣,復合增速超 15%,前 10 年軍用放量、10 年后民機接力,行業發展走出一條“微笑曲線”。
在航空發動機及衍生產品業務方面,未來我國航空軍事裝備采購逐漸實現市場化,劍指中大型發動機整機、部件零件市場的民營企業逐步增多,公司的市場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
同時,航空發動機作為世界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對技術、人才、資金和資質要求極高,民營企業雖然在體制機制方面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及優勢,但在技術研發、質量體系、人才儲備、能力建設等方面,特別是自主創新方面還有一定差距。
在外貿出口轉包業務方面,受全球疫情及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大量外貿轉包訂單撤銷或推遲,部分公司已積極調整對外合作戰略。充分發掘內部潛力,提升產品質量及技術能力,進一步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
03 航空發動機賽道玩家可能面臨的潛在風險
從 1954 年新中國第一臺航空發動機試制成功到現在,中國航空發動機產業已經走過了近 70 年的發展道路,期間取得了許多驚人的成績,也經歷了很多曲折。
進入 21 世紀初期,空軍裝備建設提速對航空發動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前期航空發動機產業特別是渦輪風扇發動機發展的相對緩慢,這一時期對新型先進軍用航空發動機的需求只能通過進口來滿足。
到了2005 年,國產第一型三代大推力軍用渦扇發動機渦扇-10 通過了定型審查,并再隨后的使用中不斷提高其可靠性和穩定性,直到最終趨于成熟,這一步在中國航空發動機產業的發展歷史中意義巨大。
來源:攝圖網
近年來,部分航空公司發動機產品結構調整加快,新產品比例在逐步增加,同時傳統產品市場需求也逐步萎縮。隨著民營企業積極參與軍工產品市場競爭,航空發動機賽道的企業在航空發動機及衍生產品市場的競爭壓力。
以航發動力(600893.SH)為例,全球疫情及中美博弈長期性、復雜性的特點,對外貿轉包生產將造成深遠影響;匯率波動對外貿合同計價及結算產生不確定性影響。雖然航發動力在積極參與新產品研發試制,但出口轉包產品仍主要以零部件制造為主,而部件、單元體制造、修理等高附加值業務較少,新型發動機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能力有待提高,利潤空間有限,這些因素將在短期內制約公司外貿轉包出口業務的發展。
第一,在技術能力方面,公司應對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的探索及預研能力有待提升,前瞻性、先進性較差,技術儲備不足;基礎共性技術研究、先進技術持續跟蹤有待增強,在尖端的工藝技術方面儲備不足,工程化應用腳步慢,存在潛在的技術風險。
第二,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航發動力人才培養機制逐步完善,人才引進方式日益多元化,已基本建立一支滿足科研生產任務需要的人才隊伍。但是隨著公司產品結構升級換代以及生產任務量的增加,需進一步加大部分專業高端人才的培養力度,提升人才隊伍整體水平,保障科研生產任務的順利完成。
第三,非航空產品及其他業務方面,國家進一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部分產業造成一定影響。航發動力逐步退出產能過剩行業,傳統非航空產品面臨著較大市場壓力,在研產品正在積極推進研制進程,距離全面推向市場,尚需一定時間。航發動力非航空產品業務發展受到一定局限。
結語:從行業和市場的角度來看,航天發動機賽道的頭部玩家優勢在于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和較高的品牌認可度,雖然隨著“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建設,社會資本加快涌入,且受產品研制周期長、技術難度大、投入成本高等因素的影響,企業規模增長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
長期來看,在高質量發展目標牽引下,航天發動機領域的公司產品結構將不斷升級,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升、體制驅動力不斷增強、人員結構持續改善,促進公司經濟運行質量持續向好。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內容部分信息來源網絡,本平臺不對文章信息或資料真實性、有效性、準確性及完整性承擔責任。文章僅供閱讀參考,不作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